91含羞草视频|果冻传媒91电影制片厂|日本美乳巨乳|糖心vlog内射频|99r尤物精品福利|国产自拍第二十页|麻豆天美精东蜜传媒|蜜桃电影传媒|糖心vlog在线网站|明星换脸播放,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91原创大神,蜜桃精品

當前位置: 首頁 -> 韶院新聞 -> 專題專欄 -> 華南研學 -> 正文

韶院新聞

華南研學

抗戰(zhàn)時期嶺南大學在粵北辦學四題

發(fā)布時間:2024/06/20 來源:韶文化研究院 華南教育歷史研究院(掛靠)
攝影

摘要:抗戰(zhàn)時期嶺南大學遷到粵北辦學,。學校秉承自主辦學的宗旨,,得到了國內和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贊同,。外籍教師雖然沒有參與在粵北的辦學,,但學校得到了他們廣泛的支持。李應林校長為追求自由辦學,,不顧個人情面。 為改善辦學條件,,嶺南大學在粵北重建了醫(yī)學院,。

關鍵詞:嶺南大學;自主辦學,;外籍教師,;自由辦學;醫(yī)學院

抗戰(zhàn)時期華南教育歷史是冒著炮火履行教育救國使命的歷史,,是一段不應被忘卻,、理應鐫心銘骨的偉大國家記憶[1]。其中嶺南大學在粵北辦學的歷史相去不遠,,卻塵封已久,,幾近湮沒無聞。有關其辦學的具體情形,,有的以訛傳訛,,有的疏略不傳,也有的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存在刻意褒貶,、相互矛盾、夸大失實之處,,完全有必要加以敘錄,、辨識和補充。

一,、嶺南大學在粵北秉承自主辦學宗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占領了香港,。戰(zhàn)火蔓延至香港各機關,、企業(yè)和學校,當時遷至香港辦學的嶺南大學在倉猝中疏散并停學,。校長李應林于1942 年1月4日逃離香港,,秘密回到內陸。1月22日,,李應林抵達韶關,,準備在粵北恢復嶺南大學的辦學,。

由于日寇迅速占領香港,嶺南大學除銀行存款外所有的資產都沒有轉移,,全部落入日寇之手,。李應林來粵北復校,完全是“白手起家”,,復校所需要的資源,,基本上依靠政府、社會和熱心人士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嶺南大學因經濟上的依賴性,是否還能秉承自主辦學的宗旨,?有些回憶性文章說李應林剛到韶關籌備復校時,,就接到了多年來支持嶺南大學辦學的美國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美基會”)來電,稱“只補助農學院經費,,大學停辦 ,。”[2],。筆者認為這些材料不可信,。理由如下:

(一)當時美基會不知李應林和嶺南大學的情況

李應林來粵北是秘密進行的,到韶關后才公開露面,,美基會不可能知道李應林的行蹤,。既然不知行蹤,又哪來的來電,?美基會到什么時候才知道李應林到了粵北,,甚至知道嶺南大學準備在粵北復校呢?至少要到1942年1月30號,。這天李應林在韶關(廣東省戰(zhàn)時省會)對“中央社”記者發(fā)表談話,,各報都刊載了其談話,嶺南大學師生才知學?!皼Q定在粵北繼續(xù)辦理”3,,美基會最早也應是這時才知道嶺南大學的情況。而美基會知曉嶺南大學相關情況最有可能的時間是1942 年2月7日,,李應林離開韶關赴渝向國民政府教育部稟報嶺南大學在粵北復課準備情況,,他在重慶“曾托‘中央’廣播電臺播電給美基金會傳達本校消息”4。美基會只有知道嶺南大學和校長李應林的相關情況后,,才可能來電,。

(二)美基會不會強迫嶺南大學停止辦學

美基會如果有來電,也不可能指令甚至威脅嶺南大學必須停辦,,最多是協商性的建議,,即讓嶺南大學自己決定是否暫時停辦,,因為美基會收到李應林委托“中央”廣播電臺的專電后,即給準備在粵北復學的嶺南大學匯來資助經費(當時李應林還在重慶,,收到嶺南大學駐韶辦事處的報告說美基會有款匯到[3],。再者,美基會也無權決定讓嶺南大學停止辦學——1926年12月,,嶺南大學收回學校主辦權后,,能決定是否辦學的只有校董事會,且?guī)X南大學的辦學經費只有一部分由美基會提供,。

(三)李應林在粵北復校辦學的回憶材料中未提及

李應林在1942年曾撰寫了一篇長文《香港淪陷之本校:應變·遷?!ぜ盎I劃復課經過報告》,發(fā)表于《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第一期,。在這篇文章中,李應林詳細回憶了初到粵北籌劃復校辦學的情況(見文中“到了粵北”和“赴渝接洽結果”兩節(jié)),,只字未提美基會要求嶺南大學停辦,,如果真有此事,李應林應該會在文中提及,。

綜上所述,,李應林到粵北即接到美基會來電,要求嶺南大學停辦的材料不可信,。

還有些回憶材料稱李應林于1942年2月趕赴重慶,,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借款復校。教育部答復:“改國立,,全部經費教育部包起,,不改國立,教育部一文不借,?!?sup>[4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果夫欲乘機逼嶺南大學由“私立”改為“國立”,以壯大其派系聲勢5,。這些材料同樣不可信,,主要理由有:(1)上述材料有個明顯的錯誤就是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是陳立夫,不是陳果夫,;(2)陳立夫不會說“改國立,,全部經費教育部包起”之類的話,因為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經費非常緊張,,不會全部“包起”某一所高校的辦學經費,,即便是教育部長陳立夫也不敢講這樣的話;(3)嶺南大學并沒有改為“國立”,,但國民政府不是“一文不借”,,還是撥給嶺南大學校舍建筑費及臨時補助費57萬元,,撥給嶺南大學醫(yī)學院專項補助經費10萬元[6];(4)陳立夫不可能強硬要求嶺南大學辦學體制改為國立,,因為嶺南大學獲得辦學自主權時曾與美國紐約基金會協議,,確立了“私立的、基督教的,、國際的,、華人主權的”[7]辦學體制,要改變協議,,不是陳立夫一句話就可以決定的,;(5)當時嶺南大學的校董會主席是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兼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委孫科,還有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對于嶺南大學“素所關懷,,遇事贊助”[8],陳立夫應該不會不與這兩位國民黨大員商量,,就把嶺南大學從“私立”改為“國立”,;( 6)抗戰(zhàn)爆發(fā)后,美基會副董事長H.B.Hoski在李應林的陪同下赴漢口謁見教育部部長陳立夫,,面陳中國教會大學為中美交往所起到重要橋梁作用,,以及戰(zhàn)時中國教會大學的辦學定位,陳立夫表示贊同[9],;(7)1943年4月全國基督教協會大會在重慶召開,,陳立夫對于“基督教大學在戰(zhàn)時能屹立不搖,備加贊許”,,并認為“過去國內私立大學本占多數,,現時期除基督教大學而外,私立大學之能繼續(xù)存在者寥若晨星,,此數年間基督教大學之貢獻亦有相當成績,,實有維持之必要” [10

綜上所述,,陳立夫不可能逼迫嶺南大學由“私立”改為“國立”,。

二、嶺南大學在粵北辦學得到外籍教師廣泛的支持

嶺南大學在師資方面得到美,、英兩國的大力支持,,美國紐約董事局、美國長老會派遣了大批美籍教師來 到嶺南大學,,英國倫敦布道會也派遣了一批英籍教師,。其中香雅各、梁敬敦、高魯甫,、包令留,、聶雅德、嘉惠霖,、麥丹露,、莫古黎、富倫,、麥克福,、賀輔民、祈理,、路考活等人在抗戰(zhàn)爆發(fā)前一直在嶺南大學工作,。嶺南大學從香港內遷粵北,這些外籍教師基本上沒有追隨來到粵北,,如從 1943 年第一學期嶺南大學行政人員一覽表 中可以看到外國語文系主任路考活,、歷史政治學系主任包令留、理工學院院長富倫,、物理學系主任聶雅德都是在假[11,。

是不是嶺南大學遷粵北后,因為地理位置偏僻,、條件艱苦又受到戰(zhàn)爭威脅,,這些外籍教師不愿或不敢來 粵北呢,?答案是否定的,。

1938年10 月廣州淪陷后,嶺南大學美國顧問香雅各擔任廣州難民區(qū)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在廣州四周開設了5個救援中心,,嶺南大學遷港后,校園就成為難民救援中心之一,,嶺南大學外籍教師在香雅各的帶領下,,留守校園(康樂園),“悉力從事救濟難民工作,,任勞任苦,,無怨無尤?!?sup>[12后來戰(zhàn)事趨緩,,嶺南大學停止了救助難民的工作,一部分外籍教師便追隨嶺南大學在香港辦學,,還有部分外籍教師留守在廣州的校園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和日本成了交戰(zhàn)國,,在中國淪陷區(qū)的美國人失去了保護和自由,。在香港嶺南大學的外籍教師及其家屬被日本人控制,他們先被軟禁在城里的一家旅館,,后被拘禁于赤柱集中營,。這些人包括梁敬敦夫婦、包令留夫婦及女兒,、聶雅德夫婦及女兒,、富倫、路考活,、白朗,、紀素和高維亞等人[13。(葛特理逃脫日本人的控制,,加入香港義勇軍,,后成了戰(zhàn)俘)這部分外籍教師于1943年上半年交換回國。留守在廣州校園(康樂園)的香雅各,、賀輔民教授,、嘉惠霖夫婦、麥丹露夫婦,、嘉理斯夫人等被軟禁在校園內住所(嘉理斯被軟禁在倫敦布道會),,1943 年1月底,他們被送到寶崗宣道會集中營,,與其他美國人拘禁在一起,。其中麥丹露教授在集中營患不治之癥,于1943年6月12日憂憤長逝,。彌留時謂人曰:“請告知李校長:我甚愿追隨各位再造嶺南,!”[14這部分外籍教師于1943年12月交換回國[15(少部分人直至抗戰(zhàn)勝利后才被釋放)。

外籍教師沒有參與嶺南大學在粵北的辦學完全是因為他們被日軍扣押和拘禁,,失去了追隨嶺南大學播遷辦學的可能,。事實上,這些外籍教師并不是怕苦,,也不是怕死,,他們表現出對嶺南大學同仁教育救國的同情和支持,時刻關注著嶺南大學在粵北的辦學,,并等待時機重回嶺南大學工作,。如老恩賜、路考活,、祈理被交換回到美國后,,馬上籌劃重返中國。路考活于1943年3月動身,備歷險阻,,于 8月20 日抵達粵北曲江嶺大村,,除仍任外語系主任,還代理圖書館主任[16,。香雅各也于同年10月返華,。“其他美籍教授,,多數因交通關系仍留美國,,未能回校服務。惟對本校校務進行,,及各同事近況異常關切”[17,。農學院院長魯高甫(嶺南大學同人皆戲稱之“高老虎”)1943年給李應林來信云:

弟之再赴基立森也,幸得邂逅大部分新從中國淪陷區(qū)撤回之嶺南教授,,藉告一切,。因而榮念嶺南際此空前大時代當中,誠不知上帝將以如何意旨使能完成其偉大之任務,。然從各教授口述,,則足下及其無數忠誠同伴——教職員及學生,與乎各嶺南舊同學,,在艱苦中奮勇前進,,措學校基礎于磐石,,屹立不搖,,使弟無限感奮。猶遺不望遠,,并知異域故人亦無時不在抖擻精神,,本一貫之努力期為嶺南奮斗到底然也……倘有機緣,,弟及內人皆愿再來中國服務,,為中國,為世界誼當如此,。[18

由此可見,,這些外籍教師對嶺南大學是非常有感情的,由于戰(zhàn)爭的阻隔,,即便他們身處太平洋彼岸,,也時時念及遷播于粵北的嶺南大學之安危以及嶺南大學同仁之艱難困苦,并力所能及地想辦法幫助嶺南大學,。194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為表彰長期在華工作的外籍教師,授予他們久任獎金,嶺南大學各在美教授來函,,愿將所得獎金全部捐給嶺南大學,,由嶺南大學妥為支配[19。1945年8月抗戰(zhàn)取得勝利,,已經重返中國的香雅各急從西南大后方趕回嶺南校園,,因為他一直擔心日本投降后,無人照看的嶺南大學校園會遭洗劫,,當他回到魂牽夢縈的校園時,,眼淚不禁掉了下來[20。嶺南大學外籍教師都想盡快返校工作,,卻受阻于尚未 恢復的國際交通,,但龔約翰夫婦、鐘愛華夫婦還是想方設法回到嶺南大學,,隨后包令留,、嘉惠霖、富倫,、嘉理斯,、賀輔民和聶雅德等人也返回了嶺南大學。

抗戰(zhàn)時期嶺南大學外籍教師沒有參與在粵北的辦學,,是因為他們受到日本人的拘押和囚禁,,失去了人身自由,否則他們肯定會追隨嶺南大學來到粵北工作,。

三,、李應林為追求自由辦學不講情面

李應林能夠從香港脫身逃到粵北,其中有一個人對他幫助甚大,,那就是與他共事嶺南大學的教員盧惠風,。盧惠風是李應林從廣州青年會帶到嶺南大學來的,任文書組主任,。香港淪陷時,,日寇想要嶺南大學成為受其控制的大學,脅迫李應林為其奴化教育服務,,派人四處打探,。李應林到處躲藏,東食西宿,,行蹤不敢讓 人知道,,僅通過司徒衛(wèi)(附中校長)、謝昭杰(總務主任)對外聯系,。如何逃出香港是最迫切的問題,。經過考慮,,他找到盧惠風。盧是東莞清溪人(清溪距香港不遠),,對這一帶情況比較熟悉,。

1942年元旦,李應林趁日軍放假慶賀節(jié)日,,在盧惠風的護送下,,雇一小艇從香港島渡海回到九龍,,然后二人化裝成勞工瞞過日軍的檢查,,經歷重重險阻,來到東莞盧惠風家,,休整了一個星期,,再由盧惠風陪同,抵達韶關,。二人經此磨難,,可謂患難之交,關系更加深厚,,李應林到韶關后,,即任命盧惠風為復校籌備處主任,。

嶺南大學在粵北復學后,,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學校飭派一人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務班受訓。由于盧惠風原兼國民黨嶺南大學直屬區(qū)黨部書記,,嶺南大學自然派他去受訓,。不料受訓歸來,人卻變了,,盧惠風回到學校大肆鼓吹改國立好,,并積極籌劃在大學、附中建立區(qū)分部,,發(fā)展國民黨員,;要求開設三民主義課程, 由他本人講授這門課,;還宣揚陳立夫的“唯生論”,,拉攏幾個人一唱一和攻擊教務長,、總務長和某些教授,;與廣東省黨部關系密切起來,常去請示,、匯報,,省黨部也常派人來?!爸笇Чぷ鳌薄?/p>

“盧惠風的這些舉動正觸李應林所大忌,?!?sup>[4李應林秉承嶺南大學傳統,尊重個人思想,、信仰,、言論和學術研究自由,討厭國民黨那一套“文書政治”和“后臺政治”,,對蔣介石和陳立夫搞思想統制,、在大學搞派系斗爭和特務活動深惡痛絕,因而對嶺南大學的國民黨直屬區(qū)黨部很不感興趣,。嶺南大學國民黨直屬區(qū)黨部的地位與其他高校相比,,差了很多,它不獨立于嶺南大學行政之外而是附屬于行政之中,。區(qū)黨部書記由校文書組主任兼,,僅形式上通過選舉。區(qū)黨部之下不設區(qū)分部,,沒有中山室等活動場所,,上頭發(fā)下來的宣傳品統統歸檔,不再下發(fā),。李應林雖是區(qū)黨部監(jiān)委,,但向來不監(jiān)不察,你不找他,,他就不問,,幾年都不開一次監(jiān)察會。有些非應酬不可的事情問到他,,他總是盡量縮小其影響,。嶺南大學學生中有三青團員,卻一直沒有三青團(國民黨直接控制的青年政治組織),,這也是因為李應林對此不“上心”,,有人提議在嶺南大學成立三青團籌備委員會,他說先派人到中山大學學習,,得到經驗再辦理,,結果直拖到抗戰(zhàn)結束,嶺南大學復員廣州了,,也沒能成立起三青團組織4,。

李應林見盧惠風深受國民黨訓育思想的影響,成為嶺南大學直屬區(qū)黨部最活躍的骨干,,如果再讓他在嶺南大學工作,,會妨礙嶺南大學自由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于是在 1943 年第一學期末,正式通知解聘盧惠風,,盧惠風的任期至1943年6月止,。

在嶺南大學還有一個同李應林一樣、對國民黨黨部很反感的容啟東教授,。容啟東是嶺南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主任,,1944年被選為部聘教授出國講學。因要到中央訓練團受訓,,容啟東予以拒絕,,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及部聘教授職銜。李應林對此極為欣賞4,。嶺南大學復員廣州后,,李應林任命容啟東為嶺南大學預算委員會、人事委員會委員,,參加嶺南大學行政核心機構,。

從對盧惠風失望、解聘和對容啟東的信任,,可見李應林對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態(tài)度,,也可見李應林堅持自由辦學的情懷。

盧惠風離開了嶺南大學,,卻沒有得到國民黨黨部的信任和重用,。他潛回廣州,擔任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情報員,,經常往來廣州,、東莞兩地為美軍刺探情報,1945年1月在廣州被捕,,遭到日軍殺害,。盧惠風離開嶺南大學后的遭遇是李應林沒有想到的,他可能感到盧惠風之死與自己將他解聘有直接關系,,于是抗戰(zhàn)結束后,,嶺南大學為盧惠風印發(fā)了“遇難”的宣傳品,表彰他“為國犧牲”[21,。這大概是李應林用以報答盧惠風曾經的患難交誼之舉吧,。

四、嶺南大學在粵北重建醫(yī)學院

嶺南大學醫(yī)學院是在博濟醫(yī)院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934年,,嶺南大學在博濟醫(yī)院基礎上成立孫逸仙紀念醫(yī)學院,1936年又與私立夏葛醫(yī)學院合并,,改稱嶺南大學醫(yī)學院,。醫(yī)學院學制6年,,由黃雯任院長,。

1938年10月日寇進攻華南,,嶺南大學遷往香港辦學,醫(yī)學院由此進入了一個四處分散辦學的時期,。因圖書儀器關系,,醫(yī)學院一二三年級學生,經呈國民政府教育部準,,在江西中正醫(yī)學院借讀,,嶺南大學派陳心陶教授、助教黃啟峰前往中正醫(yī)學院,,協同授課,。醫(yī)學院四年級學生作為借讀學生旁聽香港大學的醫(yī)療課。 五六年級部分學生在黃雯院長率領下到粵北的曲江做醫(yī)療援助工作,,并借用循道醫(yī)院恢復上課,,其他學生借讀于上海公共租界的國立醫(yī)院13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嶺南大學被迫再次疏散停學,。1942年秋,嶺南大學在粵北復課,,隨即制定了該年度第二學期的復課辦法,,其中醫(yī)學院一二三年級舊生暫在國立中正醫(yī)學院上課(借讀江西國立中正醫(yī)學院各年級者計共62 人,內含香港大學一年級學生4人,,二年級學生6人,,三年級學生5人),四年級學生于11月16日正式復課,,因需要醫(yī)院實習,,征得河西循道醫(yī)院長同意(筆者注:河西循道醫(yī)院即現粵北人民醫(yī)院的前身),在該院復課實習(計17人,,含香港大學學生11人),,五年級學生完成實習后,派往內地各醫(yī)院實習(共計10人)[22,。據《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報道:

醫(yī)學院一二三年級卅一學年度與國立中正醫(yī)學院合作,,學生六十二人,在江西永新國立中正醫(yī)學院上課,。四五年級則借用韶關河西循道會西醫(yī)院復課,,學生十八人,六年級學生十人,,分在各醫(yī)院實習,。院長黃雯博士辭職,,由教務長林樹模博士兼任。[22

醫(yī)學院院長黃雯于1938年任廣東省衛(wèi)生處處長,,在安頓好醫(yī)學院學生的復課和見習實習后,,他辭去了院長之職,來到抗戰(zhàn)前線,,全力做好衛(wèi)生處處長的工作,,組織隨軍醫(yī)療隊配合前線突擊隊作戰(zhàn)。

隨著嶺南大學校本部在曲江大村安頓和穩(wěn)定下來后,,校園建設不斷得到拓展,,辦學條件日益改善,各學院的建制逐漸得到恢復,。1943年6月,,經嶺南大學校董會決議,1943年度第二學期醫(yī)學院一,、二,、三年級學生全部由江西遷回。一年級學生在校本部“嶺大村”上課,,二年級學生第一學期原本決定在坪石農學院上課,,第二學期及三年級是否在嶺大村上課則視實際所宜再定[23,后又決定醫(yī)學院二年級也在嶺大村上課,,醫(yī)學院三年級及以上學生在韶關河西醫(yī)院上課[24,。這說明當時嶺南大學醫(yī)學院在韶關的上課地點有兩個,一個是嶺大村,,一個是城區(qū)的河西醫(yī)院,。

但到1944年度第二學期,情況就不同了,。據嶺南大學校報第七期《孫逸仙博士醫(yī)學院近況》載:

醫(yī)學院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年級課程,,因解剖及臨癥實習關系,俱與循道會西醫(yī)院合作,,乃于卅二年十月在該醫(yī)院北邊覓得地址建筑院舍四座,。址南為解剖室一座,可容四十人,;東為實驗室一座,,樓上設病理學及細菌學實驗室,西方院南樓上為女生宿舍,可容二十四人,,樓下為禮堂及膳堂,,可容九十六人;北方為男生宿舍一座,,樓下可容三十六人,,樓上南段亦為男生宿舍,可容二十四人,,樓上北段為課室,,可容四十人,。此外尚有接待室,、廚房、浴室等,,全部工程已于卅三年二月落成,,三月一日已正式開課。現有男女生共六十四人在此新址住宿上課,,員生齊集一堂,,互相研究醫(yī)理,此為廿七年十月廣州院址淪陷后第一次籌備之院址,。關于各科設備,,亦積極購置。解剖材料已得當地政府協助供給應用,。貴重儀器去年由香港搶運多件,,現在計有顯微鏡十架,切片機二架,,供給學生實習,。其余玻璃及鋼鐵器具,俱在附近地帶購置或定做,。各科醫(yī)書約有一百廿本,,雜志廿六本。此后仍計劃添置所需各種設備,,以求在華南辦理一有規(guī)模之醫(yī)學院,。[25

又據嶺南大學《校董常務會議紀錄》所載:“醫(yī)學院近在韶關河西建筑校舍四座。現已竣工,,二,、三、四,、五年級均已遷新校址上課,。”[26

又據當時嶺南大學醫(yī)學院學生伍漢邦回憶:

(1944年)夏季,整個粵北已經十分緊張,,人心惶惶,,不少師生趁放暑假就紛紛自行撤離。秋季開學時,,回校的師生不多,。嶺南醫(yī)學院情況更感蕭條。九月初我和區(qū)寶祥,、梁貴尚等同學回到韶關嶺大醫(yī)學院院部時,,才知道院長及大部分教師已經離去?;氐綄W校的師生員工不足二十人,。且群龍無首。我們將何去何從,?真是十分徬徨,。[27

伍漢邦還回憶道:

校長李應林及嶺大的主要領導骨干,還堅守在校本部……他們也沒有忽略遠離在韶關的醫(yī)學院,。李校長千方百計,,在兵荒馬亂中,物色到一位從歐洲回來的外科專家馬汝莊博士,,任命他為嶺南醫(yī)學院代院長,,在這危難關頭委托給他主持嶺南大學醫(yī)學院的重責。只見他一到任就搬到醫(yī)學院來和我們一起生活,,找我們了解對他來說是一無所知的醫(yī)學院,,與我們商量如何應付時局,如何在困難中復課,。他又帶領我們到河西循道醫(yī)院去親自作臨床診治示范[27

伍漢邦在回憶錄中明確提到“嶺南醫(yī)學院”“韶關嶺大醫(yī)學院”,。

綜上所述,可見嶺南大學于1944年在韶關重建了醫(yī)學院,,改變了過去低年級學生在“嶺大村”上課,,高年級學生借河西醫(yī)院實習的分散狀況。

此外,,據黃興宗回憶,,1944年4月來韶關訪問的李約瑟肚子感到不適,住進了河西醫(yī)院,,“這是嶺南醫(yī)學院的附屬單位,,以此觀察他肚子的情況。在之后的幾天里,,我們訪問了嶺南醫(yī)學院”[28,。由此可見,,當時嶺南大學不僅在韶關建成了醫(yī)學院,還與河西醫(yī)院密切“合作”,,使之成為醫(yī)學院的附屬醫(yī)院,。當時嶺大醫(yī)學院是華南地區(qū)影響最大的醫(yī)學院,聚集了一大批海內外優(yōu)秀人才,,教學科研底子雄厚,,唯一所缺的是教學實習基地。而曲江循道醫(yī)院,,內設兒科,、外科和婦產科,床位達150多張[29,,剛好能夠彌補嶺大醫(yī)學院沒有教學實習基地缺憾之事,。同時嶺大醫(yī)學院能夠為循道醫(yī)院提供一批臨床醫(yī)學骨干,大大提升了醫(yī)院的診 療水平,。二者都有西方教會支持的背景,,相互間的合作可謂是強強聯手,,互利雙贏,。由于河西醫(yī)院成了醫(yī)學院的附屬醫(yī)院,醫(yī)學院院長馬汝莊能隨時自主地“到河西循道醫(yī)院去親自(為醫(yī)學院學生)作臨床診治示范”,。

1945年1月,,日寇進占粵北,嶺南大學醫(yī)學院在馬汝莊的帶領下,,隨校東遷,。但河西醫(yī)院沒辦法搬遷,后來脫離了嶺南大學,,又成了粵北地區(qū)獨立醫(yī)院了,。“可惜當時在醫(yī)學院親臨其境的人不多,,而今天猶在人間的就更少,,這段歷史也就有可能永遠湮滅了?!?sup>[27

嶺南大學在粵北的辦學歷史體現出先師們教育救國,、為國育才的擔當精神,他們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想方設法改善辦學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追求自主辦學,崇尚學術自由,,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改初衷,,因此贏得了國內和國際社會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參考文獻:

[ 1]許瑞生. 抗戰(zhàn)時期華南教育歷史論稿[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4:前言.

[2]何名芳.“嶺南”話滄桑[M]// 廣東文史:第 52 輯.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209.

[3]李應林. 香港淪陷后之本校[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2-08-01(5).

[4]楊逸梅. 李應林時期的嶺南大學[M]// 廣東文史資料:第 51 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80-81.

[5]龍加林.李應林對嶺南大學的貢獻[M]//廣州話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577.

[6]嶺南大學校務委員會.本校校務概況報告[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04-01(3).

[7]鐘榮光.鐘校長秋季開學日演說詞[N].私立嶺南大學學報(康樂版),,1930-09-19( 12).

[8]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孔副院長關懷本校[N]. 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04-01(5).

[9]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美基金會副董事長 H.B.Hoski 蒞校視察[N].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1938-02-15(3).

[10]李應林.李校長渝蓉公畢歸來報告出席各會議經過[N]. 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07-01(7).

[11]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卅一學年度大學行政人員一覽表[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04-01(6).

[12]李應林.本校遷港復課經過[M]// 抗戰(zhàn)期間的嶺南.嶺南大學自印本,1946:4.

[13]李瑞明.嶺南大學[M].嶺南(大學)籌募發(fā)展委員會自印本,,1997:104-106.

[14]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 . 沉重追悼會[N]. 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12-31(4).

[15]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廣州美籍教授回國[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12-31(5).

[16]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路考活博士返校服務[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10-01(2).

[17]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教職員去函慰問美教授[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10-01(2).

[18]魯高甫.魯高甫教授函候同工[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12-31(5).

[19]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美教授捐久任獎金[N]. 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10-01(2).

[20]朱江.廣州版“拉貝日記”[M]// 羊城滄桑(1).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95.

[21]張惠良.嶺南大學遷港后見聞[M]// 廣州文史資料:第 13 輯,廣州政協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1964:69.

[22]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今年醫(yī)學院復課情形[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2-11-01(2).

[23]嶺南大學校務委員會.校董會第二次常務會議[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07-01(8).

[24]嶺南大學校務委員會.大學秋季招生分曲江,、桂林,、澳門三區(qū)辦理[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3-07-01(8).

[25]嶺南大學校報編輯組.孫逸仙博士醫(yī)學院近況[N]. 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4-04-13(7).

[26]嶺南大學校務委員會.校董會常務會議紀錄[N].嶺南大學校報(曲江版),,1944-04-13(3).

[27]“大村歲月”出版組.大村歲月[M].“大村歲月”出版組自印本,1998:18.

[28]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抗戰(zhàn)期間粵地教育歷史紀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0:221.

[29]韶關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韶關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2177.

備注:此文已發(fā)表在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24 年 4 月 第 45 卷第 4 期